据日本《产经新闻》报道,由日本国立天文台、名古屋大学与美国研究人员组成的一个研究小组,利用超级计算机模拟出137亿年前,即宇宙大爆炸发生约3亿年后,宇宙中的最初星体“恒星婴儿”的形成过程。该研究成果发表在8月1日出版的《科学》杂志上。
据介绍,以往美日天文学家曾观测到距今130多亿年前,即宇宙诞生约8亿年后的星系发出的光,但在此之前的几亿年恒星是如何诞生的,人们却并不了解。
2003年,美国天文卫星“WMAP”证实宇宙爆发后曾有物质密度极小的“宇宙迷雾”存在,此次日本与美国研究人员一起在计算机上再现了这种不稳定的“宇宙迷雾”。在对占宇宙质量约23%的暗物质的重力、氢与氦引起的反应及其热的发散等物理过程进行了缜密的计算之后,计算机描绘出宇宙诞生后约3亿年,作为恒星材料的氢和氦的分子在暗物质中聚集,形成中心质量约为太阳的百分之一的原始恒星的模样。并发现在暗物质的巨大集合中诞生的“恒星婴儿”,其76%的成分为氢,24%的成分是氦。
研究人员称,这种“恒星婴儿”的质量约为太阳的1%,但诞生后会不断吸收周围的气体,慢慢成长为相当于太阳质量的10倍至100倍,然后就会引起超新星暴发,并向宇宙空间中释放出碳等元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