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极巨大冰架命悬一线”“近百年北极气温极速上升”……似乎是为了呼应2007/2008国际极地年,近来有关南北两极的新闻不断。在这种背景下,以“国际极地年及未来极地研究的科学前沿”为主题的第320次香山科学会议,4月初在上海召开,中心议题除了南极地质和天文学外,其余的或多或少都与气候变化相关。这一点从会议执行主席、气候与冰川学家秦大河院士所作的“全球气候变化与DomeA冰芯研究”主题报告中也可略见一斑。
中国极地研究中心的李院生研究员作为南极冰穹A(DomeA)科考队队长,介绍了我国在DomeA的深冰芯钻探工作。按照初步确定的建站计划,我国第三个南极考察站将在2009年1月在内陆地区DomeA建成,利用这个夏季站,全面开展在DomeA最高点区域实施穿透冰盖的深冰芯钻探,获取超过120万年气候记录的冰芯研究样品,并支持我国在DomeA地区和兰伯特冰川流域雪冰气候的长期监测,希望借此重建地球百万年尺度高分辨率气候变化记录,系统地阐明地球气候变化的机制及对生物演化和生物界的影响。
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的刘晓汉研究员也认为,对东南极冰盖演化历史的研究在重建全球古气候演化模式时具有重要地位,但由于自然条件所限,其依然是目前国际研究很薄弱的领域。中国南极考察队近年来率先对内陆冰盖格罗夫山开展了上新世以来冰盖表面波动的综合研究,运用冰川地质地貌、土壤、沉积岩、孢粉组合及宇宙核素等各种方法手段,描述了格罗夫山地区新生代以来冰盖进退的历史过程。东南极冰盖上新世时的这种大规模消融—膨胀时间的确认,可能为研究东南极冰盖与气候变化提供最珍贵的机会。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的卞林根研究员则重点介绍了北极气候变化及其对我国气候的影响。他说,近100年来,北极平均温度几乎以两倍于全球平均速率升高,1976年以来北极广大陆地区域每10年变暖0.5摄氏度,某些地区出现了5摄氏度的升温;另外北极的海冰在各个季节都在退缩,夏季尤为显著。北极气候和大气环境变化对全球大气环流,特别是我国天气气候及气象灾害产生巨大影响。
据介绍,虽然极地对于气候变化有着巨大影响,但我国目前极地研究与国际先进水平还有较大差距。与会专家一致呼吁,应在极地科考基建方面积极推进的同时,更多地在学术研究领域加大投入,以应对日益严重的气候变化问题。(科技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