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组织机构 | 通知公告 | 科技新闻 | 政府信息公开 | 普法宣传 | 机关党建 | 公众参与
当前位置: 首页>>科技新闻>>县区科技>>正文

政府引导投入   人才推动发展

                         “双核”驱动促进莒南科技创新跨越前进

2022-04-27 11:35  


2021年以来,莒南县坚持实施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力打造以政府资金投入为引导、以高层次人才为助推的县域科技创新“双核”驱动力,坚持促进科技与经济深度融通,构建以政府为主导、市场为导向、企业和科研机构为主体、科学家和人才为主力、制度为保障的科技生态体系,进一步释放科技创新改革效应。

立足科技新挑战  谋划“双核”驱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加快建设科技强国总方针,是对当前科技创新面临的新形势所做出的正确判断,是我们开展科技创新的总指导。莒南现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97家;市级以上创新平台208家,其中国家级2家,省级38家;国家级科技型中小企业82家;市级以上农业科技园区10家。2021年,全县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已达到43.3%,全县R&D研发投入占比达到3.53%,以企业投入为主体,人才引进为核心,政府政策为引导的县域科技创新体系初步形成。但是仍然面临着产业转型升级、人才资源竞争的严峻挑战,迫切需要进一步完善政策导向、强化资金投入和人才引进力度,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以“外智”引进促进企业“内生”创新。

聚焦县域新形势  破解难题出实招 

——聚焦政府投入,建立“资金”驱动力。莒南在县级财政层面不断加大政府投入,强化科技创新基础保障,最大限度激发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的巨大潜能,形成了“统筹安排、科学配置、规范使用、注重绩效”的莒南科技项目资金管理新模式。一是加大县级项目支持力度。制定出台了《关于莒南县县级财政科技创新资金整合实施办法》,分别从高新技术企业财政补助、科技创新平台补助奖励、研发投入财政补助等方面设立专项资金,对县级科技创新资金进行全面整合。2021年,县财政科技投入达1380万元,其中科技创新专项计划600万元,扶持企业开展关键领域“卡脖子”技术攻关项目,在全市各县区中遥遥领先。为全县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科技支撑。二是加强项目全过程管理。对各级科技资金项目按照时间节点进行台账式管理,明确专人对项目进行跟踪服务。在项目评审、立项、验收以及绩效评价等环节,委托第三方聘请高水平专家对企业材料进行把关,在严格项目监督管理的同时,对企业的科技创新水平也给予了指导与提升。同时,在全市范围内率先对县级项目开展绩效评价,把项目验收绩效评价与现场服务相结合,强化科技管理服务。科学合理开展项目到期验收工作。围绕项目执行情况、技术目标实现情况、项目资金使用情况、自筹资金到位及使用情况等内容,集中开展项目到期验收及绩效评价,既赋予科研人员更大的自主权,又形成了规范合理的科研经费管理体系。三是完善项目信息库建设。按照“一张表管到底”的要求,对县域科技创新项目进行动态信息汇集,定期了解项目的最新进展,对征集到的问题进行销号解决。实现了科技项目的时效性,克服了上级通知的临时性,完善了项目管理体制性。

——聚焦人才引进,建立“人才”驱动力。单凭企业自身的科研实力,很难在短时间内实现产业水平的大幅提升。莒南县积极对外求变,依靠灵活的引才用才政策,不断吸引优秀人才和先进技术成果来莒南县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一是推动院地协同创新项目深入开展。莒南县人民政府在全省范围内率先与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签订了产学研协同创新基金合作协议。针对企业重点领域、关键技术进行校企联合攻关。2016年至2021年,产学研协同创新基金共支持项目14项,县级经费支持519万元,院校经费支持259.5万元。支持领域涵盖农副产品加工、机械制造自动化、新材料、生物发酵及节能环保等我县传统优势产业和四新产业,有效地推动了县域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跨越式发展。二是探索灵活多样的人才引进政策。全力支持企业通过泰山产业领军人才、外专双百和科技部人才推进计划等项目引进人才,先后帮助企业引进院士10 名,泰山产业领军人才等省级人才6名。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国政协常委、四川大学制革清洁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主任石碧教授与我县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聘任石碧院士为县政府科技顾问,为有效推动我县制革业清洁化生产水平提升提供了强大技术支持。通过引进一名高层次人才、吸引一个创新团队,带动一个产业跨越式发展,人才队伍建设成效显著。同时,鼓励企业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引进高层次人才,按照“不求所有 、但求所用,不求常在、但求常来”的原则,积极探索“科创飞地”建设。引导企业在青岛、济南、上海等省内外创新要素集聚的产业高地、创新高地、人才高地,设立“科创飞地”,产学研协同创新中心。三是加快科技人才平台载体创建。“栽得梧桐树,自有凤凰来”,莒南县在全县规模以上企业中开展创新平台创建活动,鼓励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推动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自建或合作共建技术创新中心、重点实验室、院士工作站、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各类创新平台,提升企业内生创新动力。2021年,全县新增市级以上创新平台14家,其中省级创新平台1家,在高效生态农业领域新建省级产业技术研究院2家,产业高地效应初步显现。

——聚焦顶层设计、建立“双核”驱动制度保障。莒南县按照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总体要求,强化部门合作和制度保障,统筹推进科技创新改革任务层层落实。一是强化制度建设。组织骨干力量,对莒南现有的产业结构和科技创新水平进行了细致调研,在摸清实际情况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胆探索、细致分析和集中攻关。出台了《莒南县科技创新赋能高质量发展创新行动方案》《关于加强新时代莒南人才工作的实施意见》和《莒南县“十四五”人才发展规划》等文件,为推动县域科技创新提供了制度遵循。二是强化部门协作。对科技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按照工作职能进行了更精确的分工。明确了高新技术企业培育、研发投入体系建设、创新平台载体搭建、科技人才队伍提升、科技项目管理等五个领域的责任单位,定期召开工作推进会,调度各项任务进展情况,协调解决任务落实中遇到的困难。三是强化督导考核。按照省、市科技创新考核的总体要求,结合全县科技工作实际,将重点科技创新指标纳入全县高质量发展综合绩效考核,推动县镇科技工作同部署、同推进、同提升。同时,开展“科技活动周”“莒南县优秀科技创新人才评选”等活动,通过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手段,不断加大创新政策的宣传力度,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

围绕发展新需求  科技助力有成效 

——科技创新原生动力不断提高。通过政策激励,我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持续提升,高新技术企业队伍不断壮大,技术合同交易活动日益活跃,企业人才队伍结构日趋合理,山东滨海新材料有限公司在上海设立人才飞地,先后引进硕士以上科技人才27名,其中博士4名,海外人才2名,人才梯次队伍初步形成。“八零后”“九零后”已经在企业研发队伍中成为骨干,企业与国内外高层次人才的交流通道日趋通畅。

——科技补链强链作用更加凸显。围绕全县“2+4”现代产业体系,紧盯制约重点产业发展的“卡链点”和“断链处”,通过优化创新生态。积极引导和鼓励企业运用揭榜制、组阁制的方式,建立科研、生产、市场相结合的科技成果转化运行机制。山东百特新材料有限公司与济南大学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企业的研发中心在济南,成果中试和转化基地在莒南,形成了产学研用的良好机制。企业与安集微电子科技(上海)股份有限公司新投资建设的芯片CMP抛光液项目,打破了国外垄断,解决了产业链“卡脖子”问题。科技推动产业提档升级,引领全县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态势初步显现。

——科技创新管理体系进一步理顺。通过细分科技领域专项工作职能,明确了职责范围,形成了工作合力,破解了部门协作中遇到的难题。同时,通过考核引导和宣传营造,全社会依靠科技创新引领发展的意识不断提升,初步建立了以企业投入为主体,人才引进为核心,政府政策为引导的县域科技创新体系。

 

 

 

关闭窗口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