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组织机构 | 通知公告 | 科技新闻 | 政府信息公开 | 普法宣传 | 机关党建 | 公众参与
当前位置: 首页>>科技新闻>>工作动态>>正文
东西扶贫协作,城口“巴掌田”里闯出山地特色生态农业新路--东西科技协作典型案例
2020-10-09 11:08  

城口,地处大巴山南麓腹心,山大、沟深、坡陡,耕地面积仅占幅员面积的6.8%,75%左右耕地为25度以上坡地。

九山半水半分田。过去,老百姓只能种“三大坨(红薯、土豆、玉米)”糊口。因此,当地流传着这样一个顺口溜:“住在老林边,吃的兰花烟,烤的转转火,吃的洋芋坨。”但现在,这顺口溜又有了新变化---“山上中药材,林下山地鸡,坡上核桃树、百花中蜂蜜,香菌巴掌田、杂粮鸡窝地,火炕老腊肉、冷水生态鱼。”

“山还是那座山,顺口溜内容之变就是东西扶贫协作。”开展扶贫协作工作,是加快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之一。3年来,一批批临沂人不远千里,从沂蒙山来到大巴山。他们继承和发扬沂蒙精神,坚持“协作所需、临沂所能”,聚焦重点领域,加大支援力度,建立完善常态化联系机制,变“输血”为“造血”,切实把扶贫协作推向纵深,为重庆市城口县脱贫摘帽注入“沂蒙力量”。

临沂市科技局紧密围绕两地扶贫协作当好“参谋助手”,扮好“月老”角色,积极主动发挥信息交流“服务员”作用。围绕城口县食用菌产业扶贫三年行动计划,遴选了有技术、有实力、有市场的费县迦南菌业有限公司(食用菌培育栽培加工出口)来城口精准对接。

城口县生长环境适宜,海拔高,空气好,环境无污染,温差大,水质好等特点,特别能生长出天然绿色优质花菇,却只有零零散散的种植户,同时缺乏食用菌加工企业,而我们建有现代化香菇菌棒生产线四条,冷库,菌种培育室,配套设施齐全,高标准香菇周年生产示范棚60座,固定资产1860万元,年产香菇菌棒600万袋,产品主要出口韩国、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经过与城口县人民政府多次对接考察,已初步签订合作协议,争取项目早日落地,切实发挥我们龙头企业的带动优势,健全利益联结机制,进一步谋划拉长城口县食用菌全产业链条。费县迦南菌业总经理仇玉亮如是说。根据前期项目合作规划,下一步要在城口县建设工厂化菌棒生产培育中心1处,建设高标准净化车间,菌棒工厂化流水生产线,实验室,无菌室,接种室,菌种菌棒无菌恒温培育,香菇包装无菌车间,烘干室,成品库,以及冷藏设施等,计划建设100座高标准自动温控出菇棚,作为示范基地,保证香菇品质,对接国外客户,项目总投资8000万,建成后可带动300余人就业,辐射带动周边2000余人香菇种植,亩均增收10万元以上,项目运作按年产香菇菌棒600万棒计算可年产鲜香菇6000吨,年产值0.8亿元,出口创汇0.5亿元左右,打造重庆市最大的食用菌培育出口基地。

下一步费县迦南菌业有限公司将联合城口县人民政府积极探索发展模式,带动贫困户增收。一是“公司+扶贫车间+贫困户”模式,公司与贫困户统一签订种植协议,统一提供菌包及技术指导,统一保底价收购干菇或鲜菇,保障贫困户收益。二是“公司+合作社+贫困村(户)”模式,菌菇产业基地产权归村集体所有,合作社承包经营并带动贫困户务工增收,公司负责回收产品。三是“公司+贫困户”模式,公司设立菌包生产车间、技术培训车间、产品深加工生产线,并与种植户签订保障合同,带动贫困户就业。

从蒙山沂水到巴山渝水,1500公里的距离隔不断东西两地扶贫协作的热潮。费县科技局将继续弘扬沂蒙精神,坚持以脱贫攻坚为抓手,探索“项目+扶贫”新模式,因地制宜发展产业扶贫项目,创新产业发展模式,让城口县群众真切感受到东西协作工作带来的实惠。

关闭窗口
分享